金色奖章实干铸就
发布时间:2024-09-09 08:53:57科学家心声
求学时,我一直信奉: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成为一名钢铁人开始各种实战,我慢慢悟到:“去做”“去接受挑战”也未尝不是一次充分的助跑。与之相匹配的,一定是出色的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35年里,我围绕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培塑,在长钢的成长曲线中,在长钢的产线升级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及认真落实“双碳”目标、打造绿色示范产线的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相长、干中磨练,用一次次反复冲锋,进行一次次未知领域的探索,实现一次次突破,攻克一个个难关。感谢首钢、感谢长钢,给予我“去做”“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和平台;感谢领导和身边的同事们、朋友们,给予我起跑的动力和坚持的能量。肩负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重任,我将继续结合长钢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长钢的生存发展乃至首钢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3月21日这一天,是郭新文人生中一个无比难忘的日子。他登上领奖台,接受集团领导为他颁发的“首钢二级科学家”金色奖章和鲜红证书,接受他人生中无比崇高的荣誉。
胸前佩戴的奖章熠熠生辉,折射出一名基层创新工作者的执着信念,记录着一名首钢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展示着一名首钢科技领军人才的孜孜追求。
35年来,郭新文一片赤诚、一颗匠心、一腔热血,以“识”为炬、以“敢”为支点、以“实”为动力,将个人事业抱负的“小我”融汇于长钢前途命运的“大我”中,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产线优化升级、生产系统效率效益提升等,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创新和挑战,敢为人先,攻克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臻于至善、躬耕不辍。
以“知识”为炬带上一份情怀反复冲锋
播种的过程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蕴含着创造的喜悦与收获。在北京科技大学的4年,是郭新文如饥似渴汲取“养分”的4年。不断精进提升的不只他的专业理论水平,一颗创新图强、科技报国的理想种子也在他的心里悄然萌生。
1989年正处于“七五”时期,地处太行山脚下的长钢按照“七五”计划,积极加大技改建设投入,对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当年,长钢先后开发和试制轻轨周期扁钢、锚杆钢、管坯钢、焊条钢等新品种,其中,焊条钢产品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焊条市场,并出口美国。
同年7月,从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的郭新文,看准了当年长钢广阔的发展空间,带着对红色长钢的向往,在长钢公司连轧厂开始了圆梦之路。
成为一名出色的钢铁人,他步履不停,一步一铿锵。在时间的长河里,10年是沧海一粟。从1989年到1999年,10年间,从一名工艺技术管理员到技术科科长,再到副厂长,郭新文将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一次次生产实践中不断应用,而他的专业水平也在一次次的攻关和冲锋中得以拓展和提升。
1999年,结合当时半连轧产线小规格钢筋12mm产量低且无法满足销售需求的实际,郭新文牵头开展了小规格钢筋切分轧制的研究。该产线使用的是1988年从意大利引进的二手设备,由于机电设备工艺存在问题,加之缺乏备件和图纸,产线效率较为低下。郭新文带领一班人,迅速投入战斗。没有同类技术借鉴,他们就自定命题,查阅各种资料;没有系统体系,他们就反复推敲、反复试验。最终于2002年先后成功开发12mm和10mm小规格钢筋切分轧制工艺,12mm日产量由原来的750吨提高到1150吨,年创经济效益718万元。
2001年—2006年是长钢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对钢铁行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宏观调控,长钢“十五”规划更侧重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结构。为加快调整、完善轧钢生产线,2003年,长钢启动了筹建60万吨/年中型H型钢生产线项目。郭新文被公司委任筹备组组长。
直到2008年,5年间,他积极组织完成前期市场调研,编制可研及初设,工艺设计自主转化。组织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热负荷试车,并成功开发出H400×200等九大系列共16个规格的H型钢产品。2008年5月,60万吨/年热轧H型钢产线全线达产,长钢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填补了山西省钢结构钢产品空白。2008年,H型钢产线全年创效2963万元,长钢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6年初,为拓展长钢H型钢产品规格及增加附加值,郭新文充分借鉴全球其他同类产线采用大异型坯H500×440模式,提出用小异型坯H430×300研制开发H300×300大规格H型钢产品的思路,研发了适合轧制宽翼缘型钢的孔型系统及轧制工艺压下程序,组织多次试轧,最终利用较小规格的异型坯轧制出超出生产线设计范围(原有设计能力宽翼缘最大生产到H250×250)的宽翼缘大规格H型钢产品。2016年—2018年增加经济效益1401万元。
以“敢干”为支点
凭着一份执着上下求索
坚持传承发扬首钢精神,研发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长钢旧区原一轧、连轧产线工艺落后,坯料运输距离较远,且新区北高线坯料不足长期闲置,对此,时任副总经理的郭新文于2017年初提出将新区北线改造建成复合型高速棒线材生产线的思路。2017年底至2018年7月底,他作为项目总指挥设计、改造建成复合型高速棒线材生产线。牵头顺利完成设计、设备制造及安装、热负荷试车,改造完成后既能生产高速线材,又可以生产高速棒材,产品结构调整切换更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更强。投产后,钢材产品的成材率、合格率、外观质量大幅提升,水、电、气综合能耗大幅降低。同比改造前,年增产4.25万吨,2018年—2020年经济效益4247万元。
在关键设备高速上钢装置全部国产化的基础上,他组织开展了研发攻关,使高速棒材轧制速度稳定运行35m/s、φ12mm热轧带肋钢筋成材率达到103.15%,成功达到进口产线水平。此外,还解决了行业内产品波浪弯等难题,形成了高速倍尺剪切技术、夹痕缺陷控制技术等一整套优化控制方案。高速线材与高速棒材复合建设在行业内创建了成功的典范。
眼界有多远,思路就有多宽。2016年及2021年,作为工艺技术总负责人,郭新文牵头组织以长钢棒材、高棒、高线产线为依托,在学习借鉴首钢近十年的生产和研发成果基础之上,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合金高强度热轧抗震钢筋产品与关键装备技术。其中,针对我国高强钢筋推广的政策需求,主导参与GB/T1499.2—2018钢筋新国标的制定,牵头组织成功开发了φ6—40mm规格HRB500E、HRB600(E)高强抗震钢筋,强屈比、延伸率等性能指标优于行业同类产品。此外,提出并组织研发Nb、V复合微合金化+分级控轧控冷生产技术,解决了大规格高强度抗震钢筋HRB500E强屈比偏低的问题,产品强屈比达到1.28以上,均匀延伸率Agt达到11%以上。国内首次实现HRB500E免加热直接轧制。更为重要的是,提出并组织实施“低温开轧+全程夹送低温控轧”、降低锰含量和控制钢水过热度等措施,降低盘螺芯部贝氏体,拉伸曲线存在显著屈服平台。牵头自主设计散冷辊道出风口挡板,国内普遍存在的HRB500E盘螺同圈性能波动大的问题,在长钢的产线上摸索出了“破解之道”。成功开发新型高强抗震钢筋,产品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
以“实干”为驱动
守住一份坚持淬炼成钢
2022年8月16日,长钢“棒线材免加热双铸机多轧线控轧控冷直接轧制”项目工艺、装备顺利通过由山西省金属学会组织的钢铁行业专家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集成,节能、减排、降碳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减碳效益,在行业内具有示范引领效应,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时间回溯至2015年,在行业大洗牌中,长钢唯有主动寻求自我变革,才能打赢“求生存”硬仗,迎战钢铁“寒冬”。带着对行业形势的研判,带着对先进工艺水平的思考,为适应产业发展政策,长钢公司领导层将目光聚焦到行业领先的“方坯连铸—直接轧制”铸坯热送直轧高效化生产流程。
经过筹谋、酝酿、参观学习等,最终,由郭新文担任项目总指挥,于2019年实施了第一期直轧改造。项目于2020年9月8日,一次试轧成功。让这项颠覆性技术在长钢落实落地,让这次敢为人先的尝试变成了打下“长钢印记”的成功实践。
此后,2022年及2023年先后进行了第二期、第三期改造,成功实现了双铸机、多轧线互联互通棒线材铸轧一体化低碳生产。结合直轧运行情况,郭新文还开创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取消棒线南线加热炉。过程中,他牵头实现了转炉、连铸、轧线一体化系统工艺设计与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揭示了能量流运行规律,实现了双铸机、多轧线互联互通无补热直接轧制;组织攻关构建了直接轧制多切分产品性能稳定控制模型,实现了棒材直轧多切分产品的屈服强度总体波动控制在50MPa之内,并在直轧工艺条件下开发低温MG500新产品,实现-40℃的低温冲击功大于34J。截至目前,该产线与使用加热炉相比,吨钢能耗减少27kgce/t,吨钢CO2排放减少68kg/t。近三年创造经济效益11522万元。
在郭新文心里,他是幸运的,“毕业入厂,就不断有机会,接触新项目、进行新尝试、迎接新挑战”。
然而,在身边的领导和同事眼里,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首钢科学家,眼界、胆识和实干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35年来,他参加各类行业内前沿技术高峰论坛及交流会,孜孜不倦地拓展知识面;
35年来,他深入调查研究,开拓创新,开展重大课题及项目研究。4项科研成果获评省市级科技奖、6项首钢科技奖,10余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出版专著1部;
35年来,他胸怀长钢大局,高点站位,大胆尝试,推进数十项科研工作及项目落地,攻关突破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为长钢求得生存、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专业智慧和力量……
漫漫科研路,孜孜求索心。在科研的道路上,郭新文是先行者、开拓者,更是实践者、示范者。创新一直在路上,科研一直在路上。
日新日进 臻于至善
“以知识为‘炬’、以敢干为支点、以实干为驱动”,这是郭新文春华秋实三十五载,始终坚持的朴素哲学。长钢,地处山西省长治市太行山脚下,资源、规模、区位、产品结构等并没有太多优势,相比较其他先进的钢铁企业,也并不具备开展“高精尖”科研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然而,郭新文深谙“创新”一词的系统维度。他结合当期外部形势和企业现状,对要素、路径、价值、效率进行一次又一次地积极探索和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发展更符合行业大势、更满足发展需求。
看着他,仿佛看到一个火种,燃起了企业创新奋进的火炬。日新日进、臻于至善,星火燎原、生机勃勃,必将影响和激励更多职工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